這是半年前後,分別在游泳池前拍攝的照片。
看著半年前的他,不禁讓我回想起,孩子有陣子非常愛比槍槍手,說什麼都扯到槍跟戰鬥,出門一定要帶玩具槍,到玩具店也只看槍跟軍事有關的玩具。嘴巴說的都是崩崩崩,崩死,打爆打死......
因為某藝人在美留學兒子事件,媽媽心裡當然會敏感,但我還是很理性的評估孩子當時狀態,沒有採取強勢制止的作法,經過與孩子討論,說出我的底線,跟他商量,先畫出一個兩方都同意,大致合理的範圍,讓他有自由的空間,也有清楚的界線,確保不至於太越軌跟失控。
我在外面看到很多大人制止孩子一些不合乎大人規範設定的動作,都是直接斥責,不能對人家這樣比哦!這樣不好,會被警察抓哦!或,這樣比很沒禮貌哦......
我跟孩子溝通,儘量保持兩個原則:
1)說實話
2)說清楚
如果不想孩子將來凡事隱瞞,就將心比心,凡事誠實以告,用他們能懂的說法,用他們能接受的方式。
現在先讓我們來分析一下,以上說法,有沒有「清楚」,是不是「實話」。
「不能這樣比」/ (是為什麼?請解釋)
「這樣不好」/ (同上,請解釋不好在哪)
「會被警察抓」/ (這是恐嚇,不是事實)
「這樣沒禮貌」/(同第一題,請解釋為什麼沒禮貌)
當時為了他總是很喜歡這樣,我也是很煩惱,想破頭,既心疼,又心煩,每次他上課媽媽總要被行為課老師盯,一再被告知不能強化他這個行為。
我很想吶喊,我沒有強化啊,我並沒有鼓勵他,只是覺得這一切需要一點時間,而不應該即刻毀滅,立即解決。
只要孩子有狀況,媽媽總是那個第一線承接排山倒海有形無形叱責的士卒。好處是被箭射久了,也練就超級強心臟,跟無敵厚臉皮。
外有強敵,內有洪患,該怎麼讓這件事順利按照媽媽想要的目的前行?我該怎麼做,怎麼跟他說,可以讓他不產生對立反抗,不讓事情變得更加難以收拾.....
可以想見的是硬碰硬絕對不是一個解決事情的好方法,至少對我兒子絕對反效果。而其實,我兒子也不難處理,讓他自己想通,他就渾身暢通。要他不做,或做一件事,只要先讓他明白,為什麼。
(包含吃糖、看電視,吃深綠色蔬菜......)
我開始鋪陳,講古文明,陪讀大量歷史故事,花很長時間仔細講述「戰爭」,畢竟戰爭對太平世界的5歲孩子來說,很無形,也很模糊。
我跟他一起透過閱讀,了解古代現代軍隊使用的武器,他一路聽得很仔細,累積不少中西歷史知識,並且意外讓他對歷史聽出了興趣(這應該也算是因禍得福吧🤣),其實主要想跟他傳達戰爭的形成原因,戰爭的殘酷,戰爭造成的影響,戰爭過後,人類需要背負跟承擔的責任。武器在戰爭當中,扮演了一個什麼樣的角色,如果這些事發生在我們身上,又會如何.......
一點一滴潛移默化,有時候,冥頑不靈只是因為無知,教懂了,才好說話。
我深知那個階段他對於槍跟戰鬥的瘋狂熱愛,其實源自於內心的不安與焦慮,而這些內心傷害形成的過程,是另一篇故事了,就不在此多做討論。
除了引導他明白槍枝的發明,作用,可預期造成的傷害,所需承擔的社會責任,同時也陪伴他的情緒,並尋求專業老師的幫助。
孩子的成長不會一夕之間,我從不覺得今天我跟他說了,明天他就要懂,或下次他就必須照做;說真的,說一次就做對、做好,大人都難。
成長,就是施肥、灑水、除草,然後靜待花期。
其實我都忘了他曾經「槍不離手」這件事,他也忘了,我們就這樣,自然而然,平靜無波地,走過了那一個階段。
今天看見相簿裡的舊照片,突然勾起回憶,現在已經很少看到他像那陣子,那麼熱烈瘋狂地,無時無刻都需要”畢U畢U”,跟空氣或假想敵戰鬥。
花時間解釋,讓他懂,跟他討論,讓他決定。真誠以待,孩子就自然願意把事情做好,每個孩子天生都內建一顆想把事情做好的心,別讓粗暴跟威權,讓那顆赤子之心死去了......
記者老梁:喜歡跟孩子好好說話的自己❤️,報導。